员工天地
您当前的位置: 人力资源 > 员工天地 >

即凡而圣之道——论语的领导力

【 发布时间:2019-06-10 】 【 点击次数:467 】 【 所属分类:员工天地】

泰山学者、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宋立林博士
久久和牧农牧集团张志强 整理

 

宋立林,字逸民,号瘦竹,别署朴舒子,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首批泰山学者,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山东夏津人。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建设中心首席专家,国学院学术部副主任,孔子以儒家文化课程中心副主任,曲阜礼乐文明研究与传播中心秘书长,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济宁市委党校特聘教授。现为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董仲舒研究会理事,山东周易学会理事,济宁周易学会副会长。《洙泗》学刊主编,洙泗读书会召集人。师从著名儒家学者杨朝明教授、郭齐勇教授研习儒学。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孔子)文化学院孔子与中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第一届学术委员委员,《孔子学刊》执行副主编;甘肃天水伏羲学院特约教授。曾任《孔子文化》创办人、主编,《孔子文化研究》编辑,中华孔子网管理员,洙泗讲堂召集人。
 
课堂笔记
 
在书斋里作学问写论文,那也是一种生活,但是儒家从来不是那样的。儒学的经世价值不一定表现在治国上,也可以表现在修身、齐家上,企业管理、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等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什么?以文化人。人,是这个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一个部分。以前秦诸子百家为根脉,以儒释道为代表。其中,以儒家为主干,以佛道为两翼,这么一种架构。

中国人喜欢烧香拜佛。现在这种风吹到孔庙里面去了,孩子考学去孔庙烧香……,我说不管用!孔子不信这个,如果孔子活着会张口说话叫“回去学习”。这是儒家,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或能量。第二个特点就是世俗性,由世俗性又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务实性。中国文化讲究学以致用。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是要讲究为社会做点贡献,学以致用。第三,中国文化重德性。另一个精神特质,是包容性或者开放性。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多年未曾中断,这是世界上唯一的。要么有古无今,要么有今无古。中国是古今一脉。

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判断叫:可大可久。现在是世界第三,历史上是世界第一。不是来自侵略和殖民;是来自中国文化内在的传播力、凝聚力或者魅力。中国的版图是最好的时候,是从元代到清代。版图扩大是怎么来的?是让人家给吞了,是北方少数民族把中原本土给吃掉了,吃掉之后并没有“亡国”。他们用武力征服了土地,我们用文化征服了他们,他们就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或者这片土地上的诸多民族,说本来就是一家人)。这是可大。

另外是可久。任何一个文明都是一个有机体,都会有生老病死。中华文化的可久性、持续性靠的是什么?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就是一种人文性的东西。可大可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优势,自唐以来强调的是三教合一。三教文化各具功能,具有人文性的同质性。三教是指儒、释、道。

佛学是什么?集宗教集哲学,非宗教非哲学。不是纯粹的宗教。宋孝宗说,儒释道治世功能不一样: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粮食不是最珍贵的东西,但是粮食离不了。山东大学王教授说:“人天生是儒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大家可以不研究经学,但要阅读经典。经典是四书,四书之中是论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儒学是管理之学。外圣内王。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业。孔子做到三不朽了么?好像也还差一点。自古圣者很少,屈指可数。

现在的圣,又土,古汉语里本来就有这个字,但是不是“聖者的聖”。聖,耳、口,下面是壬不是王,是变体后写成了王。耳聪目明,善于分辨,上天和下民。口,说,传达内在的想法。善听善说做到极致,是圣者的本义。尧、舜、禹、周文王为圣王,到孔子称圣人,有德而无位,成为素王没有实际的权利。儒家六圣,远圣周公,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孝经、大学),述圣子思子(中庸,孔子之孙,曾子之徒,孟子之师),亚圣孟子。以前,是因王而成圣,到孔子这里是人而成圣。自孔子后,儒家放弃成王之道,转而成圣人之途去辅助他人称王称帝。即(靠近,从)凡而圣。

在孔庙内的文庙里,孔子像为王者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朝廷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儒商的鼻祖是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他慕名去拜孔子为师。刚开始觉得孔子不如自己,很失望,抱着巨大希望来拜大师……,于是,又忍耐地学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发现孔子赶上自己了;到了第三年仰望孔子了,感觉自己和孔子的差距真是越来越大。我们读《论语》和读《道德经》和《禅宗》有不一样的感觉。很多人开始觉得论语,不要么高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太平常了。读《道德经》多么有层次?常道,平常的生活之道是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00 22 02
什么是中庸?平常即为道。儒家从来不讲好高骛远,故弄玄虚。



孔子如今享有崇高的国际文化地位,在中国被尊为万世师表。西方人说:影响人类四个人物,佛陀、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人类文明又有四大巨星,佛陀、孔子、耶稣、默罕默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东门的门楣上,奉有三个雕塑,中间坐着的是一位宗教人物摩西(犹太教、基督教的先知),左首边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立法者),右首边是东方的教育家——孔子。分别代表:法律、宗教和教育。这三位是人类历史中的“立法者”,此法显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人类生活意义上的基本法则。世界上四大文明圈,一个是欧美基督教文明圈,一个是非洲西亚(阿拉伯、伊斯兰),一个是南亚印度文明圈,一个是东亚中华文明圈或说儒学文化圈。儒教,是教育、教化不是宗教。孔子是至圣(人格)先师(文化),那么孔子教的是什么?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学”。

如果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具有传教性文明;中华文明是学习性文明西方文明有一定的强迫性,传教士从世界各地而来,冒着生命危险要传道——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只认为自己是真理、真神,你必须要信。儒家没有,我发现一个好东西我要去学,谁有一技之长我要去学。这是儒家一个特点。

打开论语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学习——这是儒家最强调的一个精神。没有人可以不学而成功的,学是儒家最大的特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去的学是四书五经;现在要不要学?前几天,教育部发文:禁止把孩子送到全日制学习国学的地方……
 
其中提到:“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和“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反对把国学办成脱离现代教育的“国学”。

国学教育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取代。尽管我国现代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架构没问题。

儒学的精神在于好学!当然,现在也要学四书五经。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在十户人家的小社区里面,一定有道德品质和我差不多的人,甚至比我还好的人,只是没有我好学。这是他唯一自信的东西。孔子确实做到了“学而不厌”,这四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凡。谁能做到学而不厌呢?我们学着学着就厌倦了。

孔子没有发展成传教的模式——但是孔子三千弟子是怎么来的?没有做广告,靠口碑人传。

孔门三杰:颜回、子贡和子路。儒家三大德:仁、智、勇。不要认为儒家主张文弱、柔弱,不是。儒家一定主张,勇。而三杰就带代表三德,颜回就是仁的代表,子贡就是智的代表,子路就是勇的代表。

孔子说:自从有了这三个学生,我的境况就发生了变化了。自从有了颜回,我们学生们就越发地亲密、团结。这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位好班长。自从有了子贡,“自从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学生来学习都是子贡传播的结果。子贡走到哪里备受关注,因为他是位大商人、大智者,而介绍自己的时候不忘说,我从鲁国来,我的老师是鲁仲尼。子贡的成功就是孔子的成功,这位大人物是谁教的?是孔子。所以,很多人是慕名前来。所以说,孔子是办了一所“国际化”的学校。自从得到子路,恶言不闻于耳。子路很勇猛,对老师衷心耿耿,尊师护道。子路第一次见孔子时很戏剧性,路遇孔子子路居然要“凌暴孔子”。什么意思,就是他要和孔子比武,比划比划欺负一下孔子。结果孔子没有用武的手段,当然这是用了差异化的手段。也许有人说,孔子不会武功啊。2010时拍摄电影《孔子》(周润发主演),当时有人采访说:“孔子会武功吗?”。其实,孔子会武不会武功。如果把武功理解成为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孔子绝对不会。古代的士,首先是武士,需要懂得格斗技能。所以孔子像左肋下挂的是长剑。有人说是教鞭,那是瞎扯。后来,子路成为孔门“护法”,恶言不闻于耳,没有敢说坏话的。

儒学,一定是有老师、有朋友。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不是酒肉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一定是以文会友,以文化人的人。

此外,还有远大的理想。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不是十五岁才开始学习,那就晚了;而是十五岁时就把学习作为人生第一需要,要做成大的学问。孔子向来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个境界:最低级,不相信道德,不做好人;第二级,谨守道德,好人好报;最高级,道德并非万能,但仍然自我坚守,不求回报。

儒学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那个时候很落寞的,孟子也很惨的。为什么儒家最后成为主流,就是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去传播。到了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官学”,反而这个道会受到破坏。人们不再把道的追求成为理想,而是成为“读好之后可以作官”了的利禄之徒。也就是儒家的层次越来越降下来,越来越僵化。

再一个,当年共产党打天下。1921年中共一大,多少个党员?一大代表一共13人,全国就是几十个党员。这些先辈,我想不会想到28年后建立新中国。但是,纲领非常有高度——这方面靠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志士仁人。必须是去挺、创和去干。为什么建国之后,很多人去靠这个“作官”,那么出现了贪污腐败。更多的共产党人是要做公仆、做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为己任。

儒家和党的境界是一样的。只有去激发人的弘道之心,在精气神上、在理想上,要树立起来,习大大说:“精神上不能缺钙”。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学里什么状态?现在有个流行词叫什么“佛系”(一种网络流行词,大致意思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态度。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比如说 :“佛系员工”大概意思就是保证自己的工作量,但不会有过高的追高,保证按时完成按量完成工作,并不会有过高的期望和野心)。佛系青年,这个“佛”也真正不和佛没有什么……,这个“佛系”是一种现象。

现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听课的相对来说比较少,北大的老师也都在感受到?为什么?玩手机。后来,有学生不上课,逃课——
“你干嘛?是不是在宿舍打游戏啊?”
“老师,我们不打游戏……没劲。”
“不打游戏干嘛?找女朋友啦?谈恋爱啦?”
“老师,我们不谈恋爱。不想谈恋爱……”
“那你干嘛?”
“不干嘛……”
就是吃饭,吃完饭躺在床上发呆,坐吃等死。

可是才二十不到就这种状态……?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出了——时代病了。我们看成功人士,成功人士一定有一个标志:除了好学就是有理想。不是说就为了吃这口饭,绝对不是。没有理想,没法去工作。面对困难就是退缩、鸵鸟?人不能是鸵鸟。

那么这个理想有了,还需要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内在的德性。缺乏了德性人就堕落成了禽兽,他就无所不为。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丛林世界。丛林世界回是什么?没有人性,把人都当成竞争的对手或者蚕食的对象——这就坏了。中国文化一定要强调一个德性问题。所以,孔子的思想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仁”。仁,不光是仁爱,包含着所有的一个道德力量。这是中国讲得四维八德。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中国骂人的时候,都会用一个叫“王八蛋”,再文明的人也会用到这个词。骂人不好,但是骂人的话里代表着一部分的价值观点。之所以骂,就是他违背了你的价值观。八德,就是一种价值观,“忘八德”就是“王八蛋”最早的本义来源。在民间就是说着说着就变、恶变。还有很多话,也变了。有句话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家都听过吧?那为什么无毒不丈夫?我一直纳闷后来学了儒学才知道,“无毒不丈夫”原文应是“无度不丈夫”。度量的度、气度的度。这个到了民间有变了。王八蛋,就是忘八德,发生了恶变。四维八德,就是中国古代老百姓信奉的价值观。不按八德去做,就会受到人们的舆论谴责。

我和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回去可以翻一翻“聊斋”。里面有一篇小文章,叫《三朝元老》。

明、李自成队伍和清,三个政权里都当过大官。他告老还乡后,盖了一座供奉祖宗的祠堂。祠堂竣工那天,有几个人在里面过夜。天亮后,看见堂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朝元老”,还有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挂上的。大家都觉得奇怪,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测出来说:“忘八无耻。”
八德是标准,耻是底线。把底线突破之后,人就会堕落。道德不起作用,法律也会受伤。孝,是起点。成家修为,从孝开始。家庭氛围好,子女就好。

孔子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论知识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能比的上他。但是他自己特别地谦虚。有人说老夫子您是位圣人啊?孔子说:“我怎么敢当圣人?”不像我们今天人,我想一个商业时代和上古时代不一样的地方是,商业时代特别喜欢做广告。人特别喜欢推销自己。一旦具有了广告的思维,话就变得没边没边的了。吹牛、忽悠就成为常态的了。谦虚,这个美德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的名片上面往往印着乌丫乌丫一片——什么体系的创立者,什么什么大师……脸皮有多厚啊?但是为什么有市场呢?就是我们有这个需求。

为什么很多人会被忽悠?就是人傻钱多。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分辨不了。

为什么最早学习国学的时候,大家最喜欢的是禅宗?还有道教、周易……这些东西最容易“忽悠”。可是像儒学,首先要“讲好好学习”——这就不惬意了,感觉没劲!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病。

我们学儒学就要学有分辨力,至少不能让别人给忽悠了。现在,大师漫天都是。曾经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宋立林博士给人上课的时候,下面有学员说:“大师讲得好”。他说:“不要骂人”。他说我是真心地说您讲得好……我说那也不能用大师,我是个老师,老师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称呼了,干嘛称大师呢?这就是时代的病,现在哪有什么大师啊?有一天遇到这个情况,你可以回敬一句:“你大师,你才是大师”。我能理解你们对我这个尊重,但是尊重没有这个尊重法。不是说把我吹到天上去,我说不是。所以说人与人之间能够正常地交流则为最好。不要用那种广告式的语言,去宣传自己活着吹捧自己。

所以说孔子“尚谦”,谦是对自己不足的自知。不要把自己吹成神,孔子从来没有把自己说成神。在历史上,孔庙里面不上香的,不是说考状元上孔庙——孔庙不管这事儿。古代那个地方管呢?文昌祠。求功名,可以去那烧香去。孔子不管这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很能这一方面,但是你要知道你是有限的。有限的人,就要保持一个谦虚,不然你没法进行学习。为什么有人爱学习?因为知道自己不足,要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我牛啊、了不起了,就膨胀了。那么自己的路、自己的心就封死了。

所以,我经常说一个:“今天应该打开心扉,让外界那种智慧流淌进我们的心里面”。我们不能靠“吸星大法”,我们只能靠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大法,谦卑。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太难了。

有人说,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讲谦、讲让不讲竞争能行么?!从本质上来讲,没问题。讲不是无原则上去“谦让”,还要有所智慧。在不过份的情况下,把利益不放在前面的话,反而会赢得更长远的利益。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天人合一。天,是什么?中国人信天天是什么?过去在明朝的时候,故宫里面有一个匾,“敬天法祖”。西方人的口头语是“我的上帝”,中国人的口头语是“我的妈”、“我的天”。在中国,妈、祖、天,妈代表生命来源和祖先。中国人不是把天想象成一种神。人要学天道,就是自然法则。搞清楚自然法则还琢磨琢磨社会发展。

第二,懂天命。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什么意思?最近我在研究《论语》,天命包含两个层面命;命包含两层命。知名要知两个命,第一个命:天赋使命。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独特的使命,你要琢磨。可能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在想,当科学家,当军人,我要当什么……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你的能力、兴趣加上你的专业等等结合起来:“哦,我能干点什么……”。三十多岁,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干点什么?坚定地去做。神圣的使命。这是我们人生和价值的意义所在。 第二,天命还是天知命定,命定还有一个限定的意思。我想干啥?不一定能干成。孔子那么大的本事,那么大的德行——处处受挫。孟子……历史上能叫的出名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你会感慨人生原来是这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们就是一直再想,为什么就是想法落实不了呢?为什么命中就是犯小人呢?为什么什么事到我这就是不行了呢?因为我们有理想有梦想,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那么,中国人这归结为命。那么,对这个命怎么看?儒家想:尽天命(把你的天赋使命努力地去做);对自己的命运怎么办?淡然处之。
什么是淡然处之?你看颜回——那么高的才,孔子那么喜欢他,但是他的家境没有改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说乐天知命。现在的事我们左右不了,那么就该“尽人事听天命”。这是儒家一个最重要的智慧。把你该干的事努力去做,不放弃,但是实在不成功是“天,不是我不想干。”不要想象我有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没有那事。

儒家的态度,好比鲁迅表现的那种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就是努力去做,最后的结果无所谓。我做事有时不是要个结果必须成功,过程是种享受。那么,我们做事业你说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什么?你说是做到马云的身价还是比尔盖茨?还是做到什么?每个人不一样。我们追求不一样,但是这个创业、创造的过程,很好,因为能带给你人生的成就感。

当孔子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孔子这辈子惨的不得了。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也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惨!陈蔡绝粮,孔子被围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外面接济进不来,所有的野菜都被吃没了,野菜汤都喝不上了。从者,孔子的学生们都病了。孔子当时63岁,子路比孔子小九岁算是学生里最大的了,54岁。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32岁;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也就是33岁。三十多岁正当年,都饿病了。

你看孔子什么感觉?当一个领袖、成一个团队领导需要什么?

“孔子愈慷慨讲诵,讲弦歌不衰”——平时讲课就很有激情,这个时候更加的慷慨,不管学生听不听了,他得讲,弦歌不衰,还有歌还要唱歌。想想我们失意的时候,光想喝个闷酒,哪能唱歌吗?我想这个团队之所以没有涣散掉,遇到困境之所以还能坚守,团队领袖的力量——强大的意志力、强大的韧性。要表现出大无所谓、无所谓,这是小风小浪怕什么!早晚会过去的。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安贫乐道,小人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突破道德防线去胡作乱为。穷,不仅仅是指没钱而是困境,当然包括没钱,穷途末路;单纯没钱叫贫。小人在穷困的时候,会放弃原则。不能今天说都造假,那我不造假不行;不造假不挣钱,但是不挣钱也不能造假。因为,这是底线!所以,君子的价值就在这。

予不遇者时也 ,贤不肖者才也。君子虽穷道不穷,人生自古有飘蓬(宋 施宜生)。人生都有自己不遇机遇的时候,时运不济是我们自己左右不了的;“贤不肖者”,我自己有能力还是没能力,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孟子讲人要做操之在我的事。什么叫“操之在我的事?”只要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什么?修身。这个事是不需要外在条件的。你说我要有多少钱、要做多大官?这个是外在的命所决定的。不一定,你自己说了不算。自己说了不算,就不要想着说了算。

正是孔子有这样的精神和高远的理想,还有一种出世的德性作为内在的动力,有谦卑这种包容的人生态度加上他对信念的坚定——所以,成就了一代圣者。

钱穆先生,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承上启下,承接2500年的积累、大成,开其下2500的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如果你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自己,你必须要了解孔子。通过孔子自己的成长,我们知道孔子并不是神,又没有受到神的启示,他是普普通通的人,靠着点点滴滴的积累,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成就一位圣人——我们能吗?我们都能!只不过你愿不愿意走。“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儒家就是这么提倡做事做人的踏踏实实。

儒家有三字。第一个字:正,品质。行的正、走得端,这是一个基本要求。走正道不走邪路,不走旁门左道。正大光明。

第二个字:实。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求实求真。这是儒家又一个特点。实在不讲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准则之一。

第三个字:大。当你做到了正、做到了实,最后就是君子,做到了大,心胸大、根据大。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除了德性外就是心胸。你会发现很多人,不是本质坏,二是心眼儿小。一心眼小,就看不得别人比我好,这是格局小。儒家讲大气——当领袖如果没有大的境界和胸怀,大智慧。小家子气,只能小打小闹。正、实和大,是我总结儒家人的三个特点。

论语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以学养成君子。通过不断学习,让人不断成长,不断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修己安人”。读论语不是读道理、读哲思而是学朴朴实实的人生教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就像基督教里的旧约和新约。日本人研究论语都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人不敢这么说),日本一位儒家学者说,论语是“至上无极,宇宙第一之书”。而前几天习主席到法国去访问,法国马德龙送给他一份礼品:1688年第一本法语版的《论语》。原来都是拉丁文的,到了1691年有了第一本的英语《论语》,那么论语的书名是怎么翻译的?——《孔子的伦理:一个在我们基督徒的主和救星耶稣基督降生五百年以前就已达思想巅峰的中国哲学家, 其教导至今仍为中国那个民族奉为最佳人生指南》。论语什么?是最佳人生指南。他是关于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生命的。这种人生指南就不限定修身养性了,它还会修身齐家平天下。

宋太宗时期,有人讥笑开国宰相赵普平素不爱说话又不读书少。那么,赵普闻听后便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据载,赵普是山东人,所读只《论语》一部书。其实据考证,赵普读的书远远不止论语一部。《论语》是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处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论语特别强调的地方。

在日本,论语、儒学并没有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然而成为一种推动力。所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有位大企业家,被誉为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五年前,他的孙子将近90岁,专门跑到曲阜礼拜孔庙、孔子。他说,我要为祖父完成一份没有完成的遗愿,他一辈子没有来过中国,我要替他完成并也来到中国。涩泽荣一写有一本书叫《<论语>和算盘》。《论语》作为修身和管理的宝典,它和现代的企业什么关系?他说“算盘”要靠《论语》来波动。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要有一种方向,企业文化、企业品质,企业的“格”在什么地方?要靠论语来塑造。那么,论语要靠算盘才能真正出示价值。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社会伦理。

像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学了儒家文化每个人活着都像颜回一样,那就没有说服力。我曾经讲过,颜回的价值在什么地方?颜回的价值,不是要我们学过那样的日子,而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乐天知命。每个人都会遇见困境,每个人都要学颜回。不能说我失败了,就趴下来了。现在的大学生,恋爱失败了,跳楼了;论文没写好,老师不让毕业也跳楼了,很多企业里也有员工跳楼了……当然,还有些官员自杀了,官员自杀是一种特殊情况。我们人生遇见困境的时候,要体现人生的韧性——颜回的价值就出来了。

人生离不开物质和精神,道德和财富。《大学》里说的很清楚,“富润屋,德润身”。富贵惠及房屋,贤德惠及身心。有钱可以让生活环境、条件改善,物质丰富;但是你内在的呢?现在人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也许不一定是缺钱,有可能是钱太多了。有了钱,需要再有一种精神来驾驭你的财富,这种东西就是道。

日本认为自己发展儒学一直没有断,在企业管理中一直讲一句话。丰田前董事长奥田硕:“日本在21世纪需要伟大的领导者,而伟大的领导者育成的第一课就必须学<论语>。”我想应该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共识”?但是这一点在中国说出去,应该是有很多人表示异议、表示反对的。为什么?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反传统、长期以来无儒学的一个现实。以为儒学已经过时了,没有价值了,《论语》是封建社会的东西,今天不习惯。

但是我想《论语》作为民族经典,它凝聚着民族最高的智慧。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行为理念都在论语当中。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你都应该学好论语,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领袖,不管是商业领袖、还是实业领袖、还是教育领袖、还是政治界领袖,各个方面的精英都需要学习它。论语应该成为打造我们生命底色的那个原点。现在看我们中国人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叫——“穷人乍富”。当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在一块的时候,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气场是不一样的。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向韩国和日本学习,这时候千万不要有一种过分的自负,“强大民族意识”。我们差得很远。我们是作为孔子、儒学故乡的中国,但是我们身上找不到孔子的精神。

前两天,有位哈佛的博士来访谈和调查,他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山东的落后和广东、江苏没法比。我们山东的落后是儒学造成的,是因为孔孟之道阻碍商业发展……我说胡说八道!我说山东的落后,经济的不发展是什么造成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些东西恰恰是丢掉了儒学、丢掉了孔孟造成的。

有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钱塘江以南中国——儒家式现代秩序——广东模式之文化解读》。本文分析指出钱塘江以南中国较多保存儒家文化,这让该地区基层社会之组织化程度较高,这对其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均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儒家式现代秩序”之雏形。广东模式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儒家与现代于相契中共生,广东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保持足够的文化自觉。

中国南部发展最快、经济最繁荣为什么?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被破坏的相对来说少一些。北方,没传统文化了,你到山东来看看还有个祠堂么?没有了。我们过去承载传统文化的东西,没啦。我们是政治压倒一切,就是官员说了算。在南方,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很发达。我说的山东没文化了,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两百年来,一次次的北方战乱,把有文化的人都赶到了南方去了。一是战乱,二是过份的政治性。韩国、日本为什么发达?南方为什么发达?是传统文化保留的多。

今天我应该正面理解论语价值。理解孔子、儒学最好是《论语》,但是还有一本书叫《孔子家语》,内容相当丰富,虽叫家语但是说得却是家国之事。论语相对偏于内圣,家语相对偏于外王,管理方面的智慧更多。论语的核心价值,我们刚才讲过“以学养成君子”。君子是论语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君子?两个含义,第一,传统含义、社会地位上君子就是贵族;古代,所有的贵族都可以称君,不是皇帝一个才能称君。贵族是君,贵族的孩子就是君子。与小人、细人、细民相对。古代的教育资源和权利基本是垄断的,所以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

到春秋时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孔子就是一个从社会下层靠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君子的道路,成为领导者、当了官。孔子发现,过去的君子德位相配,有位有德。而到这眼下,君子阶层没落,有其位无其德的人比较多。后来有一句话叫:“德不配位”。孔子那时感到,社会地位难以改变,但是人的人格可以改变。贵族不能垄断君子这个美称——后来开始用道德开始界定君子和小人,这是后来我们经常说的君子和小人。

孔子之所以赋予君子一个新的含义,是因为他处在时代的一个前沿上。第一个贡献,是开始重视人的德行,而不是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在德行上人人平等。每个人不管是小人还是君子,都可以成为君子。第二个改变了原来重血统的传统。按北大一位教授的说法是改变了“血而优则仕”的传统,新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变得优秀,改变身份地位入世作官。

学而优则仕——在论语当中的原意也不是学习好就可以作官。这里的“优”,是充分、充裕,时间够用,学习很轻松就可以去实践、去作官;做官做的很轻松,可以去进修——是这个意思。这个优,不是优秀。但是,现在都是用优秀的意思来解释。以血统、身份来做官,这个社会是固化的,而社会要进步首先要流动。后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第一个文官制度。西方、欧洲都去学,可见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高考制度,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还是一个比较平等、公平的一个方式。

但是现在的阶层又有点“固化”的意思。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考取北大清华。现在大家看包括人民大学,你去看看那个比例,他们统计过,北大的学生中城市的孩子占到90%。农村的孩子计划没有希望,去北大改变自己。那天,哈佛的博士跟宋立林博士说,哈佛也是。哈佛的本科生基本上以备社会上流的孩子所占据。中层阶级的孩子想去哈弗,太难了。时代发展到这步,全世界都是这样,阶层又开始固化,造成大家对社会正义、公信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不是停留在君子上,它还有更高的境界。宋代大儒周敦颐说,儒家的境界是:“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希就是追慕;士,是君子,他希望通过追慕成为圣贤,贤者追慕圣人;圣人也不是圆满的,他需向天道追慕、追求。这是儒家的理想,但是,孔子轻易不会把现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许诺给任何人,连自己做圣人还有所期待……


孔子文宣王像

《论语》的主旨是以学养成君子。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回到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些就是中国人成长以后的路径。

君子的品质在于:

一心。君子绝不是像小乘佛教里面的自了汉,我自己成菩萨、成佛就够了。儒家不是说我德行好,成了君子就行了,不是。而是我有能力为了他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做一份努力,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说的家国情怀。一定不是只关心自己,一定推己及人。

第二个,学而时习。通过学习去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不断地实践。学到东西要用于实践,而不是为了理论的东西去学习。

第三,知行合一。对道的理解贯彻到自己身上,这就叫德,得到了德再付诸实践。这叫知行合一。

修身是一个中心点,是一个起点。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了修身,就是内圣。然后,不断地对外扩散自然就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就是外王。对内生来讲,我还没有条件、没有机会,这个时候就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不是目的,它有一个前提叫“穷则独善其身”。穷,困境,不能作为的境地。培养君子不是做老好人,是具备做事的能力,服务社会、国家,这是一种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不是说品质很好就完了,一定是要有相当大的能力、贤明和领导力。

儒家的管理、社会治理,是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实现的。儒家的价值观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社会上层的执行准则,但是对百姓有点不太好讲,这就有了八德。八德是民间的核心价值观,五常是精英的核心价值观。
五常第一为仁。

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人性的所在。儒家的学问可称之为“人学、仁爱”。

儒家对人的理解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万物之本,以人为本。重视人。周易讲三才之道:天、地、人。《中庸》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生长变化),可以与天地参矣——自然界整个的运动,人是有主动参与机会。能够帮助天地发挥对待事物生长变化作用的人,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间。人和动物的不一样,动物是被动的、本能地生活,人是主动的创造者、积极地推动。这是人的价值。

孔子对于人,是充满人道主义理解的。孔子的马弁家里失火了,先问人受伤没有?家产什么不问。孟认为:礼仁为本。人要在安然之中,一个人有人性、讲仁爱,这个人的心就会很安顿。一个人的最幸福是什么?心安理得。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不是真善美,真善美之后要有一个“安”。做一个事你心安不心安?心安不心安。心安不安,在于良知。自己犯了错表面不承认,但是心里不安。《中庸》过去评价一个人,“宅心仁厚”。还有句话叫:麻木不仁。还有看不得别人受苦,有能力就帮助别人。

就像水滴筹,尽管通过大家的转发都不认识,但是多少捐一点,心安。汶川地震的时候,宋博士刚参加工作要捐款,家里有很穷,又要买房子什么的,捐了1000元。有人说你捐这么干啥嘛?有那个意思就行……“我说心不安”。

刚才说学而不厌,现在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就是仁者的事。子贡说,智者一定是学而不厌;但是你要做到诲人不倦,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传授给别人,这叫仁者。仁者爱人。没有他人的成就就没有我自己的发展,这是仁。

第二:义。在儒家,义就是一个道德的别称。义,就是无条件的应该。儒家讲父慈子孝。这是对等要求。但是,换句话说,如果父不慈子女还要不要孝?孝,在你当作道德来讲的时候,孝是一个绝对的。什么意思呢?孝,不是交换。过去的朋友,是心与心的交换,为朋友两肋插刀我不管朋友对我怎么样?这就是道德。道德,一旦谈条件就是非道德。当然,人生有很多道德之外的领域。第二个义,就是正义。涉及到社会正义,到了社会的层面,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第三个义,就是宜。适当的、恰当和应该的。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

儒家讲“管理”很简单。你作表率就行。儒家讲最高的政治就是无为而治。义利,公利和私利的问题。到了南宋时期,义利之说儒者第一。义利,就是谈公和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不是指的道理,而是的地位。当官的,不能追求自己私利的问题了,你要追求的是自己的义。而老百姓,是靠利来生活。我今天挣钱拿到手就能活着,拿不到手就生活不下去了。那他当然就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这里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上的,而是上流人士和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儒家是肯定“利”的。

第三:礼。在中国,礼是一个显性方式的存在。陈独秀讲儒家的核心是礼教。是伦理和政治的根本核心所在。孔子比较两种管理模式:
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只要抓不到)而无耻。不敢触犯科条,触犯要受罚。但是没有道德的自觉。现在我们发现交通管理很严了,到处都是摄像头。要是我们报案找线索,摄像头都坏了;要是交警找人倍儿清楚。不同的路口,有没有摄像头,驾车的人反映不一样。免而无耻,只要你抓不住我就行了。守规则是被逼的。靠行政法令可以抑恶但不能扬善。

商代有一条法律,说是老百姓把烧得弃灰都往大街上倒,当时说是有碍社会公德。出台法律:私倒弃灰者,剁手。倒点草灰、泼点脏水、扔点垃圾就要把手砍掉——这个罪过和刑罚不成正比,但是很管用,没有敢以身试法。但是在这种管用是暂时的,如果以此管理,一定是警察国家。管理成本是极高的。

儒家是想通过道和礼进行教化。从外在约束变成内在自觉,但是这个过程很复杂、很漫长。前期很慢,百年树人。礼,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克己复礼。

文革时期为什么批林批孔?据说林彪家凑出一幅字:“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在文革时期批得不成样子了,今天中国人就更加无礼了,我为什么要克制自己啊?

那么,礼是什么?

第一是秩序。人类社会的存在必有秩序。在中国秩序有两种方式,一是,法、法律和从风俗、民俗中提炼出来的公序良俗。

第二个是人之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基本原则。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说一个说法,最低的需求是生存。第二个是安全。第三个是情感需求,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第四个层次是人和人交往之中还需要更高的追求,得到尊重。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第六个层次,马斯洛自己又加了一个层次,自我超越。

礼,就是在人之人之间交流的时候表达出的、相互的自我尊重。《礼记》中讲一句话,礼是,“自卑而尊人”。过去,中国人行礼就是作揖。作揖弯腰的度数和尊重的程度不同而不不同。平等的基础上,自卑而尊人,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好的一点。

孔子给颜回讲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达到公序良俗的要求。这就是人性、道德性的一个体现。对秩序的尊重,最他人的尊重,这就是礼的一个本质。礼,说到底就一个“敬。尊重自己,自己有自尊,尊重他人,尊重秩序,敬一切值得尊敬的东西。”现在有些人把自己太不当回事,人格扭曲,人要爱惜羽毛,人要爱惜自己的人格,人要爱惜自尊。才有人生的价值和自己的幸福感。

第四:智。儒家讲智的时候,首先还是人之人之间的关系。儒家讲的管理学的学问首先讲得是:知人善任。人生阅历的经历和各种学习的积累,产生一种智慧。自知之外还有知人的面。不了解别人就无法定准自己的位置。对人的了解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这种智慧从课本上难学到,只能靠实践积累。

孔子有个学生叫公冶长,子曰:“可妻也”,可以把女儿嫁个他。公冶长进过班房,做过监狱。孔子说,“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在无道时期做过监狱不见得是件坏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是一种智。还有一个就是为自己的侄女选个女婿。此人是南宫市(字子容)在政治清明时期能作官,在乱世的时候能偶让自己不受伤害,明哲保身。保全性命于乱世,那很厉害。这样知人善任,作为领导就不那么累。

晋定公问孔子,你在卫国待那么长时间,卫灵公作为一个很差劲的国君,怎么卫国还能以维系呢?孔子说,卫灵公所用重要岗位上的人都特别厉害。知人善任,管理框架起来自由运转,他就没什么事。

第五:信。这个时代最缺啥,我想就是信任问题。当某个时代把道德当作目标的时候,表示人已经不可信了。孔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老百姓不讲诚信几乎是无法生活的?不对,讲得是政府、管理者。管理者不讲信就得不到民心,没有公信力就要完蛋。但是,今天讲人无信则不立——那么所有人都适合。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就一定会招致被怨恨的灾祸。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做不到你会引来灾祸加身。

有个亲身经历在上大学的时候,都说曲师大是个农村大学,一般而言,曲师大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是非常好,具有传统味道,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在别的大学,一般找不到。但是下面我说个特例。

亲身经历在曲师大上学时,遇见到大一的一位老师:
老师好!
干嘛去?
刚吃完饭。
没吃上我家吃去。
老师这么说,感觉心里特别暖和。曲师大的老师名不虚传。又过了段时间,我去打球了,没有吃饭。在校园里又碰见老师:
老师好!
干嘛去?
去吃饭。
说完就在等老师说那句体贴的话,“上我家去吃”。
结果了说句:“还不去,食堂快关门了”。

当时心里就哇凉、哇凉的。证明以前老师说的那句话,是随口一说而已。当然,老师让去家里吃饭,我们也不会去。只不过你说了,我们心里就信了。老师是“口惠”,而我们学里就有了怨气,认为老师是虚的。

所以,孔子说不能总是口头上去表扬人。君主要觉得他好就要给爵位,不能光夸奖。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指挥下属做事,你俩之间一定是相互信任的,他会干、感觉受到重视;如果没有这个信,下属就会觉得受到指派做事是受虐待和压迫。另个角度,上下级间有了信,信任,那么下属提意见,上级会欣赏和感动;反之领导就认为是谤己,下级通过提意见实施反抗、打击和抗议。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那么别人都是敌人或敌对的,你会压抑和特别难受。天天提防着别人,特别辛苦和难受;当然,天天被别人地方,这也是很痛苦和紧张的。信的建立,不是靠着小恩小惠,一定是靠着心与心的一种交流。

柳下惠,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我们平时会谈到一句话:坐怀不乱,讲得就是柳下惠。但是,这是历史上一点点演变来的故事,不是真事。但是有一个事是这样,柳下惠是诚信,在古代标是位签式的人物。

柳下惠的信,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有一年齐国陈兵鲁国边境,为什么?说鲁国刚得到一个宝鼎。齐国就像勒索和敲诈,因为齐国强大。大兵压境,献给我就撤兵。鲁国国君想,我刚得到一个宝鼎就给你啊?很舍不得,就弄了个赝品、假的、仿造品就献了出去。齐国一想,鲁国给得这么痛快?真假不知啊,肯定有诈。他也不相信啊,怎么办?找第三方鉴定。但是,齐国国君没有找其它国家专家来鉴定,他找了鲁国大夫柳下惠来鉴定。他说是真的,我就信。鲁国国君一听,这还不好说吗?你找第三方鉴定我还不好办,你找了我的人出来说话,那不就很好办了么?于是,鲁国国君找到柳下惠说,现在国难当头,正是用人啦,你说一句话马上国家的危难就解决了,你就说是真的。
柳下惠说你把宝鼎看得和宝贝一样,我是把诚信、信誉看作是我的宝贝。用我的宝贝去成全你的宝贝——“臣妾做不到啊”。我的信誉为什么连齐国人都认可啊,免检,因为我从来不说谎。我这次说一回慌,我的信誉马上就没了,一辈子积累下来的信誉度,一下子就没了。柳下惠就说,这个事绝对做不到。鲁国国君没办法,就把真的宝鼎交出去了。这一下,大家想想柳下惠的信誉度是不是又加分啦?人的信誉度,是靠着自己的诚信来获取的。

有两个反例,有种东西可以不守。第一是,要盟。很多人说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错!中国古代是有契约的。但是有一种“契约”可以不遵守就是“要约”,受要挟所订下的契约,强迫被订下的契约。第二个是美言不喜。不要听好听的,中国古语讲过“忠言逆耳”。但是,普通人,修养不够的人特别喜欢听美言。几千年来,为啥拍马屁会成为一种职业,不会消失?就是人有人性的弱点。尤其是领导,被拍后就忘乎所以,就飘起来了,最后就摔得很重。跟你抬杠、指责你的,挑毛病的,兴许都是你的好朋友,是诤友。有这样的好朋友,那是要烧高香了。真话很难听,所以现在很多人不愿讲真话,不好听,得罪朋友。

所以,我曾拿两位贤人开玩笑,子路和子贡。子贡就很能说,很能说就很吃香,在现实生活中就很能吃得开。女孩子找高富帅,一定要找子贡那样的。女孩子问:
你爱我么?
爱呀。
能爱我一辈子么?
能啊。海可枯石可烂,我对你的爱心永远不变。
会说的这是。一套美言说完,女生的心就动了。结了婚才发现,狐狸尾巴慢慢露出来了。
但是,你要问子路回答就不一样了。
你爱我么?
爱呀。
你能爱我一辈子么?
不知道,过着看呗。

事实就是这样,浪漫的话多好听,但是浪漫的话不可信。不是不讲究浪漫了,要悠着点。人与人的交往是这样的。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

最后,说到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最高的智慧是“中”。

过去总是批判中,认为中庸是什么呀?是和稀泥,没有原则。都不是。孔子把中庸看得很高很高。所以说,要了解中国就要理解中庸,不理解中庸就不能了解中国。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一种庸俗的老好人、和稀泥。而是一种方法和有智慧的。中庸,第一个要讲究的是时中。《周易》这本书在西方被翻译成“变化之术”。讲时,就讲变化。世界是变化的,我要用变化的思维看待处理问题,所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这是儒家的精神,儒家不是僵化的、保守的精神,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人懂得时,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投资,什么时候投,什么时候不投,这是学问和这是智慧;不能盲从,要有大判断,要有大智慧。

第二个,讲中庸讲到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和火候。任何一个物要成形,成为一个最好的状态,就是合于度。度,不是一个点,中庸是中间点,不是。它,一定是一个区间。在这区间之间都好,不在这个区间就是过犹不及,就是不好。善,就是本来的样子;恶,就是本来样子的破坏。

下来两个例子来判断中庸有多么重要。曾子是一个大孝子,写得《孝经》。但是,他对孝的理解有一个阶段性。曾子笃实,为人很老实,他不是像子贡脑袋瓜子特别好用的人,脑子慢没那么灵活。少时,曾子耘瓜。和父亲在地里耘草,结果不小心把瓜秧给锄下来了。那个时候,生产、生活都很落后的情况下,曾子的父亲特别生气,老头脾气也大,拿起一根棍子就揍了曾子一下;打到背上。太狠了用力过大,曾子就一下休克了。过了老长时间才醒过来。我们小时候都挨过揍,什么反映——你得抗议啊。挨揍了这么疼,是亲爹不?要有这么个抗议,可是曾子没有,曾子是孝心很重的。还说,刚才我做了错事,父亲打我生气了,还问“气坏了没有?”他关心他父亲。然后,曾子父亲说你也别干活了,到地头上休息休息吧。曾子,就到地头去弹琴,还弹得很欢快。还是要让父亲感到安心,没事没内伤。多——孝道!

曾子做了这件事后,感觉自己所得很对;这学期三好学生是有了。结果,孔子听说了,说“曾参再来上课,别让他进教室。”这是对学生一个很大的否定啊。为什么孔子不赞成曾子的做法?孔子说,孝,也要懂得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杖,可以理解为鸡毛掸子、笤帚把打孩子,犯了小错被责打,这时候不能跑要承受,越跑火越大。大杖,拿根大棍子、提着菜刀出来,“臭小子,别跑,我剁了你……”,你怎么办?来,剁吧。这叫拱火。怎么办?先跑了,消消火,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在气头上冲动,冲动是魔鬼,会做一些失去理智的事。孔子说,真是你父亲拿着棍子揍你一下没揍死,但要是失手揍死怎么办?你不跑?如果打死孩子,父亲也要陷于不义。孝,也要讲究对时的把握。

第二个尾生抱柱。尾生是鲁国人,山东人似乎都有一个标签叫:实在。实在,也要看怎么实在?人要是不讲中道,就变成了傻、愚。尾生在古代被称为信的典范,但是他不符合儒家的精神。所以,儒学没有记载这个事故。尾生的故事是记在《庄子》中的,鲁国有一年轻人叫尾生,谈恋爱和女友约会,古人还是很讲原则的。不像今天,光天化日、抱着就啃……古人叫“幽会”,幽就是要找个僻静的地方。找哪呢?想——想,想到一条河,河上有桥,桥洞子里面可以比较僻静。于是,两人就约了桥下相会并一块私奔。尾生早早就过去等。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大概女孩子被父母堵在家里面了。女孩子没来,河里的水来了——大水一来,普通人应该怎么反应?跑,或者来到桥上等着,这不也一样么?!

不,约好是桥下相见,挪地方到桥上去是不守诚信。然后,就抱着桥柱子依然在那等。水越来越涨,最后就被淹死了。大家想一想,如果守信守到这个程度,那叫“信”吗?那叫愚信。不符合中道,就走向反面。列宁说:“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就成谬误。”古代讲孝,有愚孝;讲忠,有愚忠;讲信,有愚信。这些都不是儒家所提倡的东西。对于尾生的一些事迹,孔子也曾公开批评过,认为有点虚伪。所以说,仁义礼智信,不用“中”来去调节,可能就会走向反面。道,就成非道,反道。

最后一个就是:和。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竞争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但是竞争不能够成为人类社会最高追求。如果,竞争成为最高境界,那就成为了丛林法则世界,丛林法则实际上就是动物世界。动物世界就是谁厉害就是谁说了算,人不能这样。

人虽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但是人是高的,讲规则、讲道理。怎么达到和,忠恕之道。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对自己要严,严于律己;对别人要宽,宽以待人。忠,就是尽自己本分去做事,不管是对国还是家。每个在本分上都要中。孝敬父母、恪尽职守,就是忠孝。恕,就是要有宽容之心,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所以说,忠好做,恕难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今天能做到这个地方来,一定都是做出一番成绩的人,一定都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都是懂得忠的人。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忠,同样要求别人的话……我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我加班,你为什么不能加班……?就是这种东西,就违背了恕。不强迫别人,能够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一点是非常难的,道德里面非常高的境界。

所以说,和谐,到最后是多元共生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整个中国文化当中,是源远流长的。从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或说发现了“和”的境界。只有多元的东西,才能出现一种或者达到一种新生。阴阳要结合,五行要配合,这是一个和。我们的决策,也需要不用的角度、不同的意见,来完善这个决策。你认为好的,别人提提意见;你认为不好的,别人说说优点——最后综合衡量,最后才能达到新生。

领导力,领导者他的能量、能力怎么培养?说到底就是把自己打造一个有德有位的君子。光有德还不行,还要有一定平台来做事。不能处在一个“穷”的状态,要是一个“达”的状态。一个高端的平台能够造福社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如何能做到儒家给我们一个大道的指引。光有一个大道还不行,还要有实践,还要有摸索、学习。这个学习不是仅向儒家学习,佛家的、道家的、西方的……其实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对象。儒家很多的说法和做法,和现在都有一定的差距,你要灵活地运用。

下面几句总结: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志道——理想,据德——德行;依仁——维系人性,游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要从容。技艺,用艺来滋养生活和修身。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自顾炎武的总结,要有德,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朋友要结交,好的友人会促进自己仁德的修为。

修己安人,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最高的一个追求。修养自己,安顿他人,内在心性达到追慕圣贤;外在,成就事业治国平天下。这个比较高,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是它是一种高度、一个方向。

钱穆先生说过一句话:说今日中国人有两大使命,一个是自己读论语;第二个是劝人读论语。
 
 
                                     2019年4月16日于曲阜师范大学
                                     2019年6月1日于久久和牧集团整理